
书码头
沿大公桥向东而下,就是和平书场。说书,是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过去,只需一些桌凳就可拉场子演出,书场也就特别普遍。无锡曾以“江南第一书码头”著称,旧时挂牌子的书场有几十家,还有许多不挂牌的遍布大街小巷,如今却只剩下三家书场,而称得上历史悠久且仍然客流兴旺的就仅有位于南长街大公桥堍的和平书场了。
和平书场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就有了,当时设在大公桥堍花园弄旁,是私人开的。据说当时主人为呼唤和平而取名为和平书场(不知道有没有周润发那和平饭店的功能)。五十年代初期和平书场一张门票卖一毛二分钱,而当时五分钱就可以买一根油条和一个大饼,因此当时书场并不是平常老百姓能去的地方。直到六十年代大公桥旁的客轮码头取消后,原来码头的候船室经扩建后才形成如今可容纳200多人的和平书场。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还有很多年轻人到书场听书,有的人甚至请假或者旷工都要前来听书,后来随着舞厅、麻将、KTV等休闲方式的出现,书场的生意也就逐渐冷清了。其中最关键还是自身环境设备的简陋造成的。由于环境设备跟不上,一些名家名角不愿意来说书了,听众也就随之减少了,书场的经营也陷入了困境。
随着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古运河畔的书场也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亮点。经过改造,老和平书场变身成如今的“书码头”。如今,一座集现代多功能为一体的新书场——“书码头”书场正式亮相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河畔。那些只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正儿八经的传统书场如今又重回人们的生活,很是新鲜。
现在书场老板是现年48岁的陆晓平,他也曾是专业演员,从小就学习苏州评弹,舞台上一演就是15年。当年的说书先生绝不是如今这般安逸的,说书先生和其搭档需要到处“跑码头”说书,经常是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不堪这般生活的陆晓平决定下海经商,做了20年的生意。出于对评弹艺术的热爱和眷念,不忍见到无锡评弹书场没落的他投资120多万元,将和平书场重新打造成现代化的“书码头”。
这次投资,他把所有的环境全部改换,奉献给观众一个舒适、优雅、功能完善的书场,同时还将增添茶室、简餐等服务功能。这样一来,不仅评弹艺术家和广大老听众都愿意来了,游客在这里也能享受到现代化的服务。
“书码头”书场开业的当天,六大评弹团团长和国家一级演员联欢“会书”,这在江浙沪的评弹史上也是第一次。当时,“书码头”里坐满了观众。大家热情很高,现场气氛燃烧到了顶点。“书码头”保护和传承了评弹艺术,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场内的四仙桌、靠背椅、茶具及各种陈设,均以硬木、雕缕、朱漆的为主,凸显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一百多位听众坐在台下宽敞的靠椅上,有四人一桌的,还有背靠沙发的。演员的说、噱、弹、唱吸引着听众,听着颇有趣味的故事的同时,每到优美唱腔的高潮部分,观众还都会不约而同地鼓掌叫好,而这时台上的演员也就更加卖力地弹唱了。
“书码头”里最人性化的设计要算是挂在墙壁上的液晶电视了,电视同时直播台上的演员表演,一些视力模糊的老人就可以看着座椅面前的电视听书了。整整两个小时,又是喝茶又是听评弹,每位听众都只要花费6元钱,可以说是为保护传统文化下足了本钱。